費用昂貴并不適用于普查 檢查需要明確把握適應證
“一次定位即可檢查全身”“無痛無創、安全可靠”,提早篩查腫瘤、節省其他不必要的檢查費用……在不少體檢機構網站上,昂貴的PET-CT設備被視為實力的代表,也成了招攬顧客的招牌。普通人常規體檢真的有必要做PET-CT篩查癌癥嗎?
發現
“查癌神器”廣告號稱提前半年發現病變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防癌體檢”漸漸成了一些民營體檢機構的噱頭。比如“一滴血甚至一滴尿就能測癌癥”、“高端”海外癌癥體檢等。但有媒體經調查發現,這些機構和相關癌癥體檢項目良莠不齊、亂象叢生。不僅容易造成癌癥漏診、誤診,還會“夸大升級”患者病情。
近期,被稱為“查癌神器”的PET-CT檢測就在高端體檢套餐中成為熱門推薦項目。廣告宣稱,PET-CT可以檢測出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細微病變,比常規的CT、核磁要提前半年以上發現病變,是“科學防癌的新武器”,“一次定位獲得全身信息”“對各類腫瘤的靈敏度高”“高達95%以上的準確率”。
反映
花費一萬多元卻出現誤診
PET-CT費用高昂,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財力,從多位做過此檢測的網友反饋來看,一次的價格普遍在6500元至1萬左右。現在很多醫院也配備了這種設備,雖然有些地方還納入了醫保,可更多的是自費。很多兒女為了父母的健康愿意一擲千金,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也會選擇“一步到位”給自己買個安心。“做常規的檢測一圈下來,查不出結果,豈不更浪費錢。有條件的直接來貴的,不然耽誤病情。”小雨表示。
但是也有人表示,即使做了PET-CT,也沒有查出擴散和原始病灶。小微的家人因疾病去了醫院,當時花1萬多元做了PET-CT,“剛開始媽媽做CT發現有腫瘤,做PET-CT結果顯示沒有腫瘤,最后做手術時又確定有腫瘤。據說是出現了假陰性,因為有些腫瘤的葡萄糖低代謝就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還有一位網友曉瑩提醒,這個檢測輻射太大,“當時不懂,專門找的專家花了9800元給家人做的。醫生交代做完后要遠離家里的小孩三天,后來做手術時還要重新做穿刺活檢。”
解讀
PET-CT檢查需明確把握適應證
什么是PET-CT?真的有那樣神奇嗎?什么癌都能查出來?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PET-CT?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病區主任田艷濤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PET-CT全稱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是一種將病灶功能代謝和精確解剖定位相結合的技術,可以用來明確腫瘤的診斷,尤其是判斷有無轉移、進行臨床分期的評估。“這是一種敏感度較高的檢查,能夠在普通影像學之前早期發現代謝異常的病灶,但是任何檢查手段都不是萬能的,不是什么癌都能查出來,并且需要與炎癥等其他可以引起組織代謝增高的疾病進行鑒別。”
田艷濤認為,癌癥最好的治療在于預防,早期篩查又是腫瘤預防的重要一環。大多數惡性腫瘤可以早期診斷,并且此時治療效果令人滿意,所以癌癥早篩是十分必要的。
但他強調,PET-CT作為一種費用昂貴的檢查,并不適用于普查,目前主要適用于癌癥確診病人排除是否存在遠處轉移病灶,以及惡性腫瘤高危人群的腫瘤篩查。
由于有其他敏感度不低于PET-CT且費用低廉的檢查手段,比如胃腸鏡對于早期胃癌、結直腸癌,低劑量螺旋CT對于肺癌,乳腺鉬靶、超聲對于乳腺癌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PET-CT檢查需要明確把握適應證。
專家
不建議把PET-CT列入常規體檢清單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每年必做是沒必要的。預防癌癥也不能寄希望于某種檢查手段,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等。商家的宣傳要從患者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出于商業目的。”田艷濤建議,正確的防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適當運動,不熬夜;遠離一些致癌危險因素和職業暴露,如石棉工業、過度紫外線照射等。
“PET-CT不是用來做體檢的!”早在2011年,解放軍306醫院腫瘤外科主任醫師藺宏偉就曾在微博公開批評,PET-CT被體檢機構大肆濫用。
據了解,我國衛生部2012年就發布了《關于規范健康體檢應用放射檢查技術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健康體檢不得使用PET-CT。
田艷濤稱,PET-CT檢查有一定輻射劑量,使用時也要權衡利弊,一次PET-CT的輻射單位約為25mSv,相當于普通人8年中接受的自然輻射量。如果平時體檢無太大異常,并不建議把PET-CT列入常規體檢清單。如果是癌癥高危人群,則需要在專業醫院的建議下,再考慮是否進行PET-CT。